如閣下未能閱讀以下電郵, 請瀏覽網頁版本
若您希望停止收取由序言書室發出的宣傳推廣活動電子郵件,請按此
+852 2395 0031
首頁    關於我們    二手書架    活動重溫    銷售排行    臉書/FB    每月會訊    序言書架
序言書室23年11月號會訊*

通告:

序言書室2023年10月暢銷書榜
 -  活動:「姣際朗誦節」11月份《瘋女人的逃逸路線》聚會
 -  活動:《歌詞女孩的寂寞便條》新書會
每月新書

書介:

【獨立書店每周一書】
《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
《危脆生命》
《又一個時代》
《結婚滅亡:超單身時代來臨,不婚是罪大惡極嗎﹖》
《形影不離》

《終結壓迫:從日常生活到特定場域,覺察你我無意識的內化歧視》

序言書室2023年10月暢銷書榜 更多書榜>>
活動

「姣際朗誦節」11月份《瘋女人的逃逸路線》聚會

日期:24/11(星期五)
時間:7:30-9:00pm
地點:序言書室(香港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號 7F)
講者:徐皓霖 @hltsui.png
詳情及報名: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1L3B6ith6MY4QV4Zz-xoKEbNSacllS3-r4-SrRhX1rE/viewform?pli=1&pli=1&edit_requested=true&edit_requested=true
海報設計: @brunolam_118

每月一次的#姣際朗誦節 又來啦
對徐皓霖來說,詩是一個瘋女人的逃逸路線。
作為藝術家的她將分享如何以詩作為藝術實踐,以及其獨立出版的過程,與參加者一同在城市中尋找自己聲音的出口。

序言書室活動重溫: http://www.hkreaders.com/?page_id=243
 

《歌詞女孩的寂寞便條》新書會

日期:12月10日(日)
時間:下午1時至3時
地點:序言書室(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講者:本書作者余龍傑
活動專頁:https://fb.me/e/1MPtH5PY2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G59nHHzSft4uETvn9
現場座位有限,先到先得。成功報名會以whatsapp/signal確認。

寂寞總是熬人,因為時間的熾熱,我們有時會失去走下去的信心,我已累了,你又何嘗不是,你的落寞定然比我更甚,甚至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但我依然堅信,我們的雙眼能夠尋找明天的光源,縱使走下去,走下去。前行吧!人生無非是前進,或者什麼都不是。寂寞無非是不適應主旋律,並與之周旋。

創作必然寂寞,而長期堅持寫作的人都需要忍受寂寞。余龍傑寫作多年,到現在才出版第一本文集,這次發佈會他將詳談一切寫作的緣起與因緣,更會分享構想各短篇的種種嘗試。

序言書室活動重溫: http://www.hkreaders.com/?page_id=243
 

書目推介 更多推介>>
【獨立書店每周一書】

新時代的來臨下,我們眼見許多主流媒體因為新時代法律而被查封,或解散,其中就有一向以新書推介向書店徵文的立場新聞。作為獨立書店,我們也關心在立場新聞欄目【獨立書店每周一書】的去向,以往立場新聞一直以此欄目,向我們邀稿介紹書籍。但我們更希望,不管在哪個時代,不管奉行哪條法律,都能掮負起傳播知識及社會交流的責任。所以我們將繼續繕寫、編輯【每周一書】的工作。

現已有十多間香港獨立書店參與,每周更新,網址如下:
https://hkbookstoresweekly.wordpress.com/

TOP
異鄉港孩:願歸來仍是少年》  
作者: 希望學編輯團隊  
出版社:希望學
《異鄉港孩》由兩位移民外地的媽媽編寫,當中有30個故事,包括她們自己的家庭,透過這些家庭在異地面前的新挑戰,結合他們過往在香港的經驗,反映出「離散」的真實面貌。這些故事其實很日常,並不驚天動地,這些家庭大多是以往在香港敬業樂業的普通小市民,不是那些令人產生浪漫聯想的流亡者。移民外地的挑戰,主要是如何讓孩子去適應新生活、新學校和新朋友,也有希望下一代逃離「吃人」的香港教育制度,我們知道在進行愛國教育之前,香港教育就已經是一個「吃人」的制度。通常良好教育的機會會一代一代的承傳下去,如果那些資質較高的學生隨家長離開,未來香港的人才(包括體育方面)又會經歷甚麼斷層呢﹖

文化認同是另一個問題。要融入外國文化,對移居當地的香港中產家庭來說,並不困難。但孩子將來如何認識到自己來自香港呢﹖現在,我們經常說,離開的人要勉勵留下的人,留下的人也要理解離開的人,但過了兩三代人,離開的人的後代,已經是第二個國家的公民了。當然,歷史總是由人寫成的,我們也不可以輕看離散群體的力量。《異鄉港孩》希望我們瞭解移居海外的香港朋友正在經歷着甚麼,讓我們透過瞭解加深彼此的連繫。

TOP
危脆生命
作者:茱蒂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
譯者:申昀晏
出版社:手民出版社
    
哈馬斯襲殺以色列邊境平民及以色列還擊而對加沙發動戰爭,在網上反應不一,有論者認為以色列是這次恐襲的受害者,也有論者梳理以色列建國以來怎樣驅趕、屠殺巴勒斯坦人,譴責以色列對巴人居住地的入侵。兩種論述都透過定義「受害人」角色以獲得其正義位置。在西方與極端伊斯蘭勢力的衝突中,甚至在以巴或以哈衝突當中,這只是其中一場戰爭。我們早已習慣了由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單邊主義邏輯,或者因此支持反美陣營的觀點,早已忘記有人說過「超越二元對立」那樣的話。

女性主義思想家巴特勒在911恐襲後寫的《危脆生命》,最近被譯成中文,無疑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一連串「歷史事件」的內在連繫,以及它們怎樣觸動我們的倫理判斷。大概人類不單支持正統,也支持弱勢一方,我們據此判斷國際政治上哪個「主體」更應支持,比如錫安主義者對以色列人回歸立國的說辭,及以色列建國時其居民大多巴勒斯坦人的狀況,等等。這些「理據」很多時候都是某一國家的單邊主義說辭。與其同時,我們會訴諸陣營思維,把對抗我們這套說辭的人視為「恐怖份子」及其「支持者」,無法理解每一個體看待問題的視角。

巴特勒在書中第一章〈解釋與脫罪〉裡拒絕主體、陣營的思維,呼籲回到個體、生命的層面去思考問題。當我們回到「生命」的角度,去思考人類共同體而不是國際政治的問題時,我們會發現人的生命其實很脆弱。然而並不是所有生命都得到應得的重視。在這處處講求正名、歸邊的人類社會中,可吊唁性又成為巴特勒審視生命是否得到重視的標準,可被吊唁意味着某人即使被殺害,仍能有名有姓、被哀悼﹕因為我的身份也依靠他人去建立起來,即使我必有一死,我的存在將透過他人的哀悼而得以存續。

《危脆生命》出版之時,大大地挑戰當時發動反恐戰的美國政府及支持反恐戰的美國輿論,其中最有爭議的事件之一,就是關塔那摩囚禁營。其主要爭論點並非人道與否,而是美國政府違反了日內瓦戰爭法,將反恐戰中俘擄的戰犯送到其境外的監獄囚禁。這是國家權力在反恐戰中任意妄為的表現,當中某些被拘禁的囚犯,並沒有受審,但被無限期拘留。自廿一世紀開始,不少國家以反恐為名,不斷擴張其管控司法管轄權內外生命的非法權力。有興趣的讀者,除閱讀巴特勒這部著作外,可以參與傅柯對於主權權力(sovereign power)及治理性(governmentality)的討論,卡爾‧施密特的《政治神學》,及阿甘本的《例外狀態》。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人權的話,那麼對這場衝突的思考重點,將不是以色列政府該怎樣去懲治違反國際法的哈馬斯武裝份子,而是雙方在這場衝突怎樣剝奪他們眼中不受其保護的平民百姓,包括戰時「必然」產生的誤炸,以平民作人肉盾牌,諸如此類,然後回到另一個問題﹕究竟怎樣才能讓國家回到捍衛公民權利,及重視人權的初始承諾,並免於讓一國內外的人民淪為被剝奪各種權利,甚至不被吊唁的「裸命」。





TOP
《又一個時代》
作者: 陳冠中  
出版社:二○四六出版 
零售業有旺季有淡季,好比股市有牛市有熊市的道理。也許這就是「萬物都有定時」的道理,君不見十多年前很多人在說「大國崛起」,到了現在大家都惶惶不可終日,彷彿等待歷史的懲罰。這時候打開陳冠中最近的文集《又一個時代》,不單教會我們回顧昨日,更重要的是,怎樣綜合上世紀的歷史事件,細察曾經發生的變化,不讓時代徹底的流逝。

書中的評論大多像一些閱讀扎記,有部份是講談稿,從首篇漫談中美世界大戰的〈從一百多年前到未來〉到〈講事實!〉和〈為甚麼要書寫張東蓀?〉,都有作者和大多數香港人一貫關注的中國主題在,而且都與二十世紀或者過去五十年間發生的事件有關。細細咀嚼這些文章,還是會得到一些啟發。

在香港有不少人遙遠地見證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事件,比如四人幫下台、改革開放、八九民運或加入世貿,這些事件也同樣推動了世界各地的變革巨輪,但大多數人對一個時代的過去會漸漸感到麻木,就像香港經常清拆舊樓、改建豪宅,空蕩蕩的工地上,很快又有一幢金碧輝煌的商廈拔地而起,我們都習慣了。

時代不等人,所以人更需要趕緊為時代作見證,正如書中談到八十年代美聯社華人記者劉香成時,引用劉的話,說各大媒體不會等你慢慢浸淫當地文化後再拿出作品,因為那樣的話「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另外,如果時代只按一種主旋律來書寫,那麼我們必定會漏掉很多關鍵的細節,以致思考前因後果的時候,總是覺得不順暢。陳冠中在談及張東蓀時這樣寫道﹕「然而歷史上也曾出現這樣的人物,他們有意識的思想主張加上適時的政治行為⋯⋯卻能助我們洞悉窺見某些闗鍵時刻——充滿可變性的特殊日子——所孕育可分娩的歷史果實,或曰多樣的歷史可能性」。也許我們經常忽略歷史總是充斥這些由個人實踐的「多樣的可能性」,沒有這些可能性,任何變革都不可能發生,我們對未來也不會有希望。

不管旺季、淡季,下一個時代的巨輪總會來輾壓我們的記憶。從《我這一代香港人》到《又一個時代》,陳冠中都在嘗試透過筆墨保留那些激發我們思考的時代和人,在我們還能讀書寫字的時候,陳冠中的文集為我們保留了他那代人的時代記憶。



TOP
《結婚滅亡:超單身時代來臨,不婚是罪大惡極嗎﹖》
作者: 荒川和久  
譯者: 甘為治
出版社:楓葉社文化
 
「生仔派兩萬!」當聽到這句話時,大家肯定知道是人口出了問題:老化人口愈來愈多,而新生人口一直下降。有人說特區政府希望鼓勵內地新移民生育,填補人口空缺,但在一個生活、經濟都壓力山大的城市裡,加上基於對未來不樂觀,中國大陸年輕一代有愈來愈多人偏向躺平、不生育,派兩萬又不能補貼育兒撫養等龐大開支,所以這可能只是政府虛應一下故事。

說起鼓勵生育,有不少人會想到遲婚的問題,好像生育率下降都是遲婚或不婚的錯,以老齡化嚴重的日本社會為例,2020年男性的終身(50歲時)未婚率為28.3%,而女性為17.8%去年,結婚數量上,在2021年只有50萬對新人,不足1972年高峰時期(110萬對)的一半,去年出生率甚至跌至不足80萬,於是不少論者誇誇其辭地說,數十年後日本社會將不復存在。最近荒川和久的《結婚滅亡》在台灣出了中譯本,這位單身生活研究第一人,在書中開頭論證了很多日本社會的錯誤觀念,比如認為古代社會結婚及生育率都高,還有因為人口老化與少兒化有必然的因果關係,經濟不景氣導致未婚化問題等。這些因素看來好似有因果關係,但在作者看來,更可能只是「同時發生」。

說是寫給日本人,但這本書談的問題正是全世界所有社會都面對的。荒川也打破了很多人對婚姻的迷思,比如以為古代因為父母之令媒妁之言而多婚多產,事實上直至江戶時代的日本男女關係遠比明治婚姻法頒佈以後的現代社會自由得多。現代日本社會反而借姻親家庭之名,將男女束縛在家庭、工作等倫理規範底下,加上重視女性權益令更多男性不敢與異性交往。九十年代日本經濟不景氣,單身現象開始在日本社會出現,但如果大家有印象,當時日劇開始流行起來,日本流行文化亦欣欣向榮,單身現象並沒有負面地影響日本社會主流風氣。

但如果說人們因為社會主流價值觀而選擇單身,比如說,因為耳聞目睹年輕男子流行草食化,所以更多人選擇未婚,用涂爾幹那種傳統的社會學觀念去看待現代個人對婚姻和生育的抉擇,又好像忽視更多個人因素。荒川根據其單身研究的數據,發明即使當下很多男性聲稱自己喜歡單身,也有不少將來可能會考慮結婚。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當下,都受着不同的影響,即使是同一人,他的行為取向有誰說得準﹖

當然,荒川主要還是為單身辯護,並試圖打破許多人對單身的負面印象,看着他怎樣談到這些觀念謬誤。其中有一些看來很對的命題,比如「結婚可以帶來幸福」,荒川先談到世界各國比較未婚及已婚男性孰者更不幸的數據結果,那就是日本未婚男性不幸感比其他國家同類男性最高,然後跟我們說到那種不幸感只會為單身男性製造結婚更幸福的假象,而真象只是感覺不到不幸福。

說了那麼多,大概荒川希望大家知道的是,個人化社會不是錯,單身不是問題,當下選擇不婚也沒有問題,關鍵是人際關係的連結。如果多了人單身但大家都以公益或利他的原則行事,那可比百子千孫但互相戕害的社會好得多吧。家庭也沒所謂應該與否,大概雙方若能守住承諾,在能力範圍內負責任,這樣的家庭也是愉快的。寫到這裡,不禁想起是枝裕和電影《小偷家族》,為何一個沒有血緣關係、以偷東西維生的家庭,比原生家庭的關係更和洽、更有愛﹖究竟我們為了甚麼原因去組織家庭、生兒育女﹖這反而更值得人深思。




TOP
《形影不離》
作者: 西蒙.德.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譯者: 嚴慧瑩
出版社:麥田
正如波娃很多作品一樣,這是一本自傳性的小說,原稿在波娃死後才出版,但當中表達的很多想法,都在波娃的理論代表作《第二性》加以闡釋。這是一個圍繞着兩位女學生席樂薇與安德蕾的故事,波娃分明以這兩個角色影射自己和她的同學扎扎。兩人都出生於保守的法國中產家庭,故事中安德蕾的家人甚至是嚴格的天主教徒。她們倆都在傳統天主教學校唸書,彼此成為好友,安德蕾對家人和學校灌輸的宗教及家庭觀念充滿疑竇,這也影響到席樂薇(即日後的波娃)對於性和宗教方面的思考。

作為法國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波娃與沙特和卡繆的哲學觀皆源於反抗當時法國社會制度,並支持訴諸行動的共產革命。卡繆對荒謬和反抗的思考源於在殖民地的成長經歷,波娃的女性主義思想,則源於其父權及傳統的家庭背景,以及對傳統教育的反叛。書中有一段寫到安德蕾帶席樂薇走到擺滿家族祖先肖像的藏書室﹕「那些肖像上的人雖已作古,依舊能感受到他們的存在,而在這些嚴峻的男士之間,安德蕾顯得格格不入﹕太年輕、太纖細,尤其太生氣勃勃。」這位有生氣勃勃,有自己思想的女孩,不想按家人安排的嫁給不愛的人,以我們的話來說,就是想做特立獨行的女知青。她喜歡巴斯卡並懷了骨肉,為了抵抗家人安排的婚姻,她不惜自殘身體,這也導致書中的悲劇結局。

這個與學校家庭格格不入的故事,讀上去有點像典型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小說正文後也附有不少波娃與扎扎的照片,還有巴斯卡原型的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波娃生平的話,可以從這些照片中去想像波娃如何用小說展現自己、扎扎和梅洛—龐蒂三人的親密關係。




TOP
《終結壓迫:從日常生活到特定場域,覺察你我無意識的內化歧視》
作者: 艾蜜莉亞.羅伊格   Emilia Roig
出版社:堡壘文化  
最近艾蜜莉亞‧羅伊格的《終結壓迫》被譯成中文,來自法國海外省份馬丁尼克島的羅伊格,先後在法國、德國取得博士學位,成為一名政治學者,並開創了交織正義(intersectional justice)這一概念,並在柏林大學教授這一概念,在書中,作者重新帶領讀者思考這個問題。

羅伊格在書中首先討論她的出生背景,她成長於法國的白人世界,母親是黑人,父親是白人,母親有泰米爾印度人血統,她的祖母是猶太人,祖父是加泰隆尼亞黑腳(Pied-noir,指在阿爾及利亞出生、成長的白人後裔),羅伊格的父親多少因為黑腳背景而喜歡黑人女子,她的母親因為自己混雜的出身而自卑,這些家庭背景都成為羅伊格要批判的內容之一。羅伊格反思種族歧視的思路從自己的家庭開始,比如很多黑人無意識地對白人的欽羨,以及生活中最細微的對於種族特徵的注意和調侃。

在民粹盛行的今日世界,透過自身經驗,審視種族歧見及壓迫,甚至坦誠面對自己因為盧色較淺而在學院內獲得隱性優勢,並不是輕易的事,很多偏向民粹想法的人,肯定會認為很「左膠」。目前歐洲社會很多政策都已經抹去了明顯歧視的痕跡,這不代表由歷史一脈相承的隱性歧視結構不存在。然而對於社會大多數人來說,要認真討論這些問題也是極難接受的,因為由少數群體所感受到的壓迫對於大多數人並不顯得那麼迫切,也很難有切身感受。書中談到白人一直習慣享有身份優越的舒適感,也對真正的種族平等構成阻力。

作為黑人女性主義者,羅伊格在書中討論着一個宏大的歷史問題,當中包括西方學校、醫院、政府機關以致社會各階層的壓迫。這種「宏大」可以洋洋灑灑地寫成幾千頁。但是有甚麼方法解決問題呢﹖羅伊格的答案就是回歸「愛自己」(Self-Care),大概也是很多黑人女性主義者的答案,因為歸根究底壓迫也是每個人內心的問題,基於對各種敵意的恐懼,人們會訴諸暴力,然後無日無之,反過來說就是透過「自我治癒」嘗試修補自我。這也是對所有面對壓迫的人說的。也許有人會認為,聽上去好像很「左膠」,很「阿Q」吧。但這並不鼓勵被動,相反,正是因為需要「愛自己」,才更付諸積極的平權行動。



TOP
每月新書 上月新書>>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會通佛家、康德、海德格爾的〈齊物論〉 陶國璋 中華書局(香港)
探索香港淪陷時期天氣及災害 凌耀祖(Joe Ling) 紅出版 (青森文化)
《形影. 動 上下篇:陳韻文電視劇本選輯》兩冊套書 陳韻文, 傅慧儀主編 正文社
《迴響 - 粵語文學期刊》第二十九期《香港反斗奇兵》
看不見的山徑--香港可持續山徑之初探 綠惜地球 蜂鳥出版有限公司
四格香港史——開埠以來最QQ的香港史 倫@化外 界限書店
天一半地一半 黃仁逵 見山書店
默讀餘溫 鍾國強 水煮魚文化
斷層路徑 葉梓誦 後話工作室
就係香港 BeingHongKong 019 《舊界新界》(2023秋季號)
事後 本土文化誌 (Bookmatter) 陳冠中 Bookmatter
貝奧武甫 Beowulf 古英語史詩 馮象譯注 本事
有毛有翼(限制級) 黎哲舜 後話文字
食字餐桌(增訂版) 鄒芷茵 後話文字工作室
茶館-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復興1950-2000 王笛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加薩戰火──以色列的侵略,與巴勒斯坦無解的悲劇 Norman Finkelstein/譯者: 吳鴻誼 光現出版
智慧妻子:Siri、Alexa與AI家電也需要女性主義? Yolande Strengers, Jenny Kennedy/譯者: 柯昀青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書店圖鑑:體驗一日店員,揭開書店工作日常! 今川由依 楓書坊
結婚滅亡:超單身時代來臨,不婚是罪大惡極嗎? 荒川和久 /譯者: 甘為治 楓葉社文化
文化與帝國主義(2023年版) 愛德華.薩依德  Edward W. Said/譯者: 蔡源林 立緒
力與交換模式 柄谷行人 /譯者: 林暉鈞 心靈工坊
弒母:梅蘭妮.克萊恩的痛苦、瘋狂與創造 茱莉亞.克莉斯蒂 Julia Kristeva/譯者: 許薰月 心靈工坊
尼科馬哥倫理學 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譯者: 徐學庸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 楊孟軒/譯者: 蔡耀緯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少女之愛:台灣ACG界百合迷文化發展史 2023增修版 楊若暉(楊?子) 蓋亞
姓司武的都得死 譚劍 蓋亞
人類的家園 亨德里克.威廉.房龍 /譯者: 文承 天蠍座製作
觀光客的哲學 東浩紀,譯者:黃錦容 唐山
我的奮鬥 上下 希特勒 新加坡南洋出版社
難得明白-錢理群序跋選集 錢理群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澳門回歸歷程口述史:變革前線 林玉鳳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從空間進路到神的國度:在地、在教會、在城市 盧惠明 基道
放寬香港視野-美國國家安全法研究 江照信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日本經典文學:宮澤賢治詩集 逝世90週年中日對照紀念有聲版(附〈不畏風雨〉紀念藏書票) 宮澤賢治 /譯者: 林農凱 笛藤
行走在戰爭與和平的邊緣:戰地記者的中東紀行 楊明交 三民
大缺貨:供應鏈斷裂、通膨飆升與地緣衝突如何拖垮全球經濟? 聯經 James Rickards/譯者: 吳國卿
失樂園 John Milton/譯者: 邱源貴 聯經
以色列:猶太民族的千年建國之路 Daniel Gordis/譯者: 胡宗香 聯經
(簡)離開學術界-實用指南 (美)克里斯托弗·卡特林/譯: 何嘯風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夏宇詩集六種加一 夏宇 上海文藝
(簡)禪宗哲學 (德)韓炳哲,譯者:陳曦 中信
性別、主體性、與重構生命世界 黃應貴, 林開世, 方怡潔, 呂玫鍰, 趙恩潔, 張翊, 陳怡君, 羅盤針 群學
神義論:關於上帝的至善、人的自由與惡的起源 萊布尼茲  Gottfried Leibniz/譯: 陳馴 博雅
別告訴孩子月亮會來割耳朵──戲劇治療師的育兒心語 陳凌軒 希望學
再飄零:離散時代與社會撕裂的哲學思考 陶國璋, 趙善軒 一八四一出版
香港我的愛與痛 顏純? 一八四一出版
悲痛:關於生命逝去的哲思 Michael Cholbi/譯: 柯清心 知田出版
故城故事 王璞 二○四六出版
雷曼三部曲 Stefano Massini/譯者: 朱安如 一人出版社
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 Pawe1 Pieniazek/譯: 鄭凱庭 衛城出版
終結壓迫:從日常生活到特定場域,覺察你我無意 Emilia Roig./譯者: 陳冠宇 堡壘文化
始於極限:跨越社會習以為常的「邊界」,當代女性如何活出想要的人生 上野千鶴子, 鈴木涼美 /譯者: 曹逸冰 悅知文化
奇幻熊在網路釣魚:為何網際網路如此脆弱?駭客如何利用人性竊取機密,以及我們如何更安全 Scott. J. Shapiro/譯者: 劉維人, 盧靜 悅知文化
【牛津通識課15】幽默:喜劇娛樂的本質與價值 Noel Carroll/譯者: 于念平 日出出版
亞洲第一:尤美女和臺灣同婚法案的故事 陳昭如 春山出版
國家的品格:個人自由與公共利益,跨越數百年的史詩之爭 Colin Woodard/譯者: 鄭煥昇 八旗文化
台灣地方政治讀本:來自青年世代的提問、實踐與反思 嚴婉玲 左岸文化
梭羅散步:枯坐在家裡的人,才是最貧窮的乞丐 亨利.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譯者: 章晉唯 柿子文化
如果尼采是獨角鯨 Justin Gregg/譯者: 王瑞徽 平安文化
心是宇宙的倒影:楊牧與詩 鄭毓瑜, 郭哲佑 時報出版
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 卡爾維諾   Italo Calvino/譯者: 倪安宇 時報出版
牠們的情愛:動物的求偶心計與生殖攻防 王大可 時報出版
妄想的力量:迷信、儀式感與過度樂觀的非理性心理學 Stuart Vyse/譯者: 劉宗為 時報出版
知識考古學 傅柯   Michel Foucault/譯者: 李沅洳 時報出版
利瑪竇的記憶宮殿(經典新譯版) 史景遷/譯者: 黃中憲 時報出版
枝繁葉茂 陳寧 遠流
論死亡與臨終:生死學大師的最後一堂人生課(50週年經典紀念版 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譯者: 蔡孟璇 遠流
這才是真實的巴勒斯坦:以色列殖民、種族隔離下的抵抗與希望 時報 王冠云
在漆黑的夜晚, 我離開了我安靜的房子 漢德克 Peter Handke/譯者: 彤雅立 木馬文化
中國斯坦:不經意創造的中亞帝國 Raffaello Pantucci、Alexandros Petersen/譯者: 高紫文 麥田
梅岡城故事 Harper Lee/譯者: 顏湘如 麥田
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李碩 麥田
Erasing Palestine:

Free Speech and Palestinian Freedom
Rebecca Ruth Gould Verso
The Palestine Laboratory:

How Israel Exports the Technology of Occupation Around the World
Antony Loewenstein Verso
Late Fascism: Race, Capit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Crisis Alberto Toscano Verso
Immanent Critiques:

The Frankfurt School under Pressure
Martin Jay Verso
"Simply a Particular Contemporary": Interviews, 1970-79 Roland Barthes, Chris Turner (Translator) Seagull Books
Masculine, Feminine, Neuter" and Other Writings on Literature (The French List) Roland Barthes 和 Chris Turner Seagull Books
The Eye of the Master: A Social Histor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atteo Pasquinelli Verso
Georg Lukacs:

From Romanticism to Bolshevism
Michael Lowy, Translated by Patrick Camiller Verso
Common Immunity: Biopolitics in the Age of the Pandemic Roberto Esposito, Zakiya Hanafi (Translator) Polity Press
Surplus-Enjoyment: A Guide For The Non-Perplexed [Paperback] Slavoj Zizek Bloomsbury
The Aphorisms of Franz Kafka Kafka, Franz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The Osage Murd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 David Grann Everyman Library
無形 Vol 67 Nov 2023《給敬而遠詩的人》
聲韻詩刊 74 「血之玫瑰」巴勒斯坦詩歌專輯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154 Nov 2023
大頭菜文藝月刊91 Nov 2023
庭刊 創刊號
工人文藝 38期
大頭菜文藝月刊090 Oct 2023
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153  OCT 2023
小說與詩 41
序言書室Hong Kong Reader
地址︰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字樓 (旺角地鐵站D3/E2出口,Body Shop對面)
營業時間︰中午12時至晚上10時